家校共育
家庭教育简报

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:2019-11-01

 

家庭教育简报

2019.11

编者按:

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,伴随着寒冬的到来,新一期的家庭教育简报如约而至。临近期末,孩子们的学习也进入“掀冬学高潮”的紧张阶段。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成效,同孩子一起成长,我们编辑了本期简报,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和启示。作为父母,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,如若父母的成长滞后于孩子的成长,就会存在沟通困难,甚至于出现鸡同鸭讲的难堪局面。做父母不能仅依靠本能,得依靠更为专业的指点来学习家庭教育,从而使得家庭比较和谐,孩子也能藉此取得长足的进步。

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,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

文/凭阑

  “孩子不喜欢就别逼他。”

  周末,朋友来家里做客,赶巧遇上儿子练琴的时间。

  坐在钢琴前的儿子一脸不情愿,一首简短的曲子还未弹完,就开始找各种借口逃避练习。

  这是他惯用的伎俩,当然我不会吃这一套。

  在我强硬的态度下,儿子又哭又闹,最终还是坐回了琴凳上,眼中含泪练习今天的曲目。

  朋友看不下去了,对我说了开头这一句话

  他建议我别逼孩子,应该选一件他喜欢的事情让他做,学习才能事半功倍。

  而我想说的是,这种说法并不适合成年人,更不适合孩子。

  1

  喜欢是本能,喜新厌旧也是本能。

  让孩子练习钢琴并不是我的意愿,而是孩子自己的选择。

  有天路过琴房,看见里面摆放的黑白钢琴,孩子驻足望了好久,然后拉着我的手说喜欢,想学钢琴。

  我当时只当是孩子一时玩笑话,并没有留意。

  随后的时间里,看见孩子模仿电视上钢琴演奏家弹琴的模样,我决定帮他实现他口中的喜欢。

  从一开始的认真、热情,到两个星期后的抗拒,孩子对钢琴已经失去了一开始的兴趣。

  所以才会出现我“逼迫孩子”的一幕。

  “妈妈,我发现我不喜欢钢琴了,我更喜欢小提琴。”面对孩子不断变换的喜欢,我是否应该选择妥协?不!

  我深刻地知道,即使我现在安排孩子学小提琴,放弃钢琴,指不定什么时候,孩子还会对我说:“妈妈,我不喜欢小提琴,更喜欢某某。”

  喜欢是人的本能,但同时,喜新厌旧也是人的本能。

  孩子今天说喜欢这个玩具,明天看见别人手里的玩具,发现自己好像更喜欢别人的。

  如果父母一味纵容孩子的“喜欢”,任由孩子在本能中成长,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。

  喜欢是人的本能,但是本能不是技能,如果凡事按照本能走,那么人人都可能是失败者

  为人父母,不应是纵容孩子的本能,而是应该想着如何将本能变成孩子的技能。

 2

  强者谈坚持,弱者才谈喜欢。

 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?

  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,相信这是大部分人的回答。

  而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他们都是某个行业,某个领域,甚至为人处世上的“强者”。

  社会很现实,也很残酷,弱肉强食的社会里,更多时候不是适者生存,而是强者生存。

  要想孩子不被现实所淘汰,就要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名强者。

而强者最大的品质就是遇事坚持。

  强者不会因为一句不喜欢,就否认掉自己地努力,就不作为。

  好比如你去随机采访一名在校生,询问他喜不喜欢上学,相信大多数孩子的真心话都是“不喜欢”。既然不喜欢,为何还要继续呢?

  不可避免,其中有父母的逼迫,但更多的孩子心中却很明白,不喜欢,但是必须坚持,因为读书是自己当下所能选择的最直接的出路。

  那么多学霸的成功,大部分不是说因为喜欢学习,而是坚持学习。

  周杰伦曾透露,正是因为妈妈叶惠美“逼迫”自己从小坚持练习钢琴,才成就了如今的周天王。强者讲的是坚持不懈,而不是喜欢与不喜欢。

  要想孩子将来有所成就,父母就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坚持自己的“喜欢”。

  3

  有远见的父母,都应舍得让孩子吃苦

  一位清华教授曾愤慨道:“中国教育最大的骗局就是快乐教育、学历无用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,这三个骗局,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国孩子的成长。

  刚好,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,就占据其中两项,快乐教育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。

  很多父母觉得,孩子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,孩子还小,应该让他开心快乐地成长。

  因此,孩子身上的特点,无论好与坏,父母都理所应当地将其归为天性,似乎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,不可辩驳、不可压制。

  “孩子嘛,就应该快乐地成长!”

  父母不知道的是,这一句话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未来。

  没有人生来就喜欢吃苦,喜欢安逸、享受是人的天性。

  但恰恰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,唯有吃得苦中苦,才能成为人上人。

  如果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,没有哪一个孩子会主动选择吃苦,大部分孩子都想要舒舒服服成长。

  一旦父母“尊重”孩子的想法,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,当年一时爽,余生几多殇。

  绝大部分释放天性,自由成长的孩子,当面临人生窘境的时候,都会回过头来抱怨人生,埋怨父母当时对自己的放养,不管不顾。

  电视剧《家有儿女》中刘星因为身无一技之长,曾埋怨妈妈刘梅不给自己报兴趣班:

  “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,想让你学,你自己不学啊!”

  “我不愿意学,你就不让我学啦?那时候我还小,我还不懂事,难道您就不懂事吗?您就应该从小教育我。”

  刘星所提出的悖论,恰恰反映了“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成长”教育方式的不足之处。

  父母所认为的释放天性,放任孩子成长的行为,无异于在断孩子将来的后路。

  按照自己喜欢方式成长的孩子,身无技能护体,将来就会寸步难行。

  所以,父母如果想要孩子未来可以走的更加顺畅,就要逼迫孩子一把,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任。

  孩子小,本身认知能力不足,无法判断事情的好坏,是否对自己的将来有害。

  这时候,父母就必须起到引导作用,逼孩子一把,先苦后甜,让孩子的未来更有保障。

  都说有远见的父母,都带点心狠。

  狠狠地逼迫孩子学习,而不是让孩子释放天性,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成长,其实是对孩子将来的负责。

  教育本身,其实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。

  如果按照孩子的本能,任由孩子用喜欢的方式成长,就像提前埋下的地雷,总有一天会以悲剧收场。

孩子未来能走多远,看他的逆商就知道

文/钱志亮

  你最想你的孩子拥有的品质是什么?懂事?勇敢?学习好?孝顺?

  我一朋友的答案很不一样,他最愿意看到的是孩子能“扛得住事儿”。

  这几天开学,他5岁女儿总闹着不去幼儿园,问她为什么,她就说:“因为老师批评我了。”说完眼泪就在眼眶打转。

  朋友叹气说: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女儿的心,就像玻璃一样脆弱和易碎。”

  其实不止朋友的女儿,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有着一颗易碎的”玻璃心“,敏感易受伤。

  前几天在新闻上看到一个13岁的男孩,因为寒假作业没完成,被老师罚回家补作业,结果在家坠楼身亡。

  类似这样的报道不胜枚举:因为爸爸不让玩手机、老师没收了手机、暑假作业没完成。。。。。。受到批评和打击后,很多孩子极端地选择放弃生命

  在这些悲剧的背后,原因各种各样,但是有一个共同点,这些孩子的抗挫能力、心理承受能力低,简单来说,就是逆商很低。

  逆商是美国教育大师保罗·斯托茨曾经提出一个名词,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挫折承受能力与反逆境的能力。

  有专家认为,逆商对一个人未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

  在孩子成长的早期,提高面对逆境时的挫折承受能力很有必要,但常常被很多父母忽略。

1

  痛苦和挫折是成长中必要的

  孩子的成长需要“爱”,但爱的本质、爱的艺术、爱的表达不仅仅是给予,不仅仅是满足,更不是百般的迁就,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“快乐”。

  人生中的生与死,相遇与离别,快乐与痛苦,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。

  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“成对”的教育,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、克制、忍耐。

  如果一个孩子,在成长的路上,只能接受快乐,不能承受一点点痛苦,问题是很严重的。

  我曾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:

  有个小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是班长,上四年级时竞选班长落选,内心接受不了,干脆不去学校,甚至绝食,后来休学一年,接受心理治疗。

  我们拼命催促着孩子跑,教孩子怎么成功,却从不教他们如何面对失败。

  于是,他们因为一点小事不如意,到处发脾气;遇到一点小挫折,就萎靡不振;听到一两句负面评价,便感觉失去了自我价值感。

  龙应台曾说过这么一段话: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,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:你跌倒时,怎么跌得有尊严;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,怎么清洗伤口、怎么包扎;你痛得无法忍受时,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;你一头栽下时,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,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;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,怎么收拾?

  适当地让孩子受一些挫折教育,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。

2

  什么时候开始逆商培养?

  很多大人说:现在的孩子不好管,动不动就自杀、跳楼,哪个家长老师敢硬管?

  其实,问题不是出在不敢管,是管得晚了。

  让孩子体验挫折感,这种养育起始在孩子3岁上下,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,就要开始对他说“不行”,结果可能是让他痛哭一番的经历,严重些就是哭的气噎、哭得地上滚来滚去,他没有其他反抗能力,于是学会了什么叫“无能为力”、接受、服从、遵守。

  他会慢慢知道,这个世界不是为所欲为的,爸爸妈妈以及亲人们爱他但绝对不是处处都以他为中心,有些不合理要求会被拒绝的。

  真正的成长,就是一个从任性到克制的过程。

  否则,如果等他青春期,你才开始对他“说不”时,他除了哭闹、气噎、打滚,还有威胁父母的选项:离家出走、服毒、跳楼。

  所以,3岁后,为人父母一定要懂得说“不”的艺术。

3

  如何提高逆商:适当地让孩子“受点气”,给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

  我们经常在公众号里收到爸妈的疑问:孩子输不起怎么办?

  积木倒了,就大哭;游戏输了,就发脾气:“我再也不玩了!”下棋时,大人不能赢,赢了就生气;

  这些都是因为孩子没有树立正确的输赢观,或者大人陪孩子的玩耍时,一味地迁就孩子、让着孩子。

  我们需要和孩子说清楚,比赛有很多种可能性,有人赢,也会有人输,但这些都只是暂时的,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。

输并不可怕,怕输才可怕。

鼓励和帮助孩子,而不是代劳。

  在很多父母眼里,逆商教育的关键在于“故意”给孩子制造挫折,故意让孩子吃点苦,让他们不断地感受失败。

  其实,这种做法是很有问题的。

  王小波在《人性的逆转》一文里写到:

  “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,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,虚掷了不少年华,所以有人就想说,这种经历是崇高的。”

  我们没有必要让孩子去接受一些人为的无意义挫折。

  因为孩子的成长已经有无数的小挑战。

  第一次出门、第一次做饭、第一次洗衣服,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,重要的是父母舍得放手让孩子去尝试,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选择。

  认同、疏解孩子情绪

  当孩子遇到挫折,父母首先必须在情感上给予支持,而不是打击否定,比如:“不就是批评了几句?又不会怎样。”

 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,认同孩子出现的情绪,比如难过、无奈,感同身受地表达对孩子的理解。

  父母充足的爱意和理解,是孩子面对挫折的内心力量。

  最后,用几米在《我不是完美小孩》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:

  “世界愈悲伤,我要愈快乐。当人心愈险恶,我要愈善良。当挫折来了,我要挺身面对。

我要做一个乐观向上,不退缩不屈不饶不怨天尤人的人,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战的人。”

读后感言: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 






  




 

    班级:           学生:         家长(签名):  

 

上一篇:家长开放日,携手共育人 下一篇:家庭教育简报